Search


編編收到這個問題之後也去看了這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作者需要怎樣的出版社」,實在...

  • Share this:


編編收到這個問題之後也去看了這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作者需要怎樣的出版社」,實在不想貼連結增加他的點閱率。

不是我想要樹敵,光咕狗「劉揚銘」,就看到編編曾經罵(?)過的「台灣的出版業天真而迷人,但也因此賺不了錢」一文,我就想關視窗了。但如此因噎廢食不是一個好習慣,不妨再給他一個機會吧。

結果看到文章第一段,這人真的有一秒激怒我的能力欸。

◤「出版社和作者,本來就是敵對關係啊!你以為出版社能幫你做什麼?」作家前輩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喝口咖啡盯著我,我發現自己問了笨問題。◢

等等,出版社跟作者怎麼會是「敵對關係」呢?有作者寫作才能支撐起出版社的營運,有出版社的運作才能讓作者的文化虛為實,這樣的關係就算談不上唇齒相依,至少也是合作關係,或是互利共生吧?怎麼會以「敵對」來定義雙方關係呢?

我是不明白劉先生到底遭遇怎樣的出版社,但至少,從該文章的行文當中,我實在看不出出版社如何與之「敵對」。

讀完全文,我只能說劉先生很多「天真」的以為,是把出版社想成他個人的經紀公司了。

以下我就談談提問箱所問,並著重於劉先生在該文中所談到的「打書計畫」中兩個問題:「推薦人」及「講座講題」。

首先先談一下打書計畫,包含事前找推薦人、撰寫推薦序,到出版後的曝光,都能算是打書計畫的一環。

而說句老實話,這些所有的工作,在編輯台上的實際運作,都必須藉由不斷跟作者溝通來獲得實現。

以推薦人來說,編輯往往會委請作者提供一些人選,其一是因為作者是某個領域的專業,該領域的人士以他較為熟悉;其二是因為任何環境中的人際相處都有親疏,希望作者提供名單,一方面是避免出版社這邊找到與作者疏遠的人(白話一點說,就是怕找到跟作者交惡的人),另一方面是與作者親近的人的確比較容易答應來當推薦人。

#當然也有些作者很熱衷於自己找推薦人
#但可以拜託找的時候也告訴我一聲讓我有個心理準備嗎

至於該由誰去邀請?

以編編的作法,在兩全其美的情況下,是由出版社這邊提出「官方」的邀請,再請作者「私下」提醒。畢竟有些人三千年才開一次信箱,編輯等到人老珠黃孩子都生三個了對方還下落不明;或根本找不到該人公開的聯繫方式,這時候編輯不找作者求助,難道要求神問佛問天問大地嗎?

之前我就遇過超忙的推薦人,我每天都會在電視上看到他但他就是不回我信,所以最後也只能拜託跟他熟識的作者,是否能幫忙聯絡一下,提醒一下有這些事情。

以敝社的作法,出版之後,一本書的行銷可以分成兩大路線,其一是具體安排的,諸如新書發表會、分享座談、電台廣播、電視節目等,讓作者實際曝光、現身說法;第二種是利用平面、網路媒體或社群網站等方式曝光新書書訊。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後者是一定會做的,但前者就得看作者是否願意配合了,畢竟有些人害羞內向不想露臉曝光,硬是要辦發表會也過於強人所難。

如果作者願意配合曝光,那麼發表會或座談會要談什麼、安排在哪裡、時間多長、找誰來談等等的問題,讓我們一樣回到推薦人那題,「跟作者溝通討論」。

作者若是一直丟出「我不知道」的訊息,編輯我也會想方設法幫作者想出一些好的提案;作者若是自主性強大,一口氣可以給出三個講題,我幫你辦三場都可以。

畢竟每個作者的脾性不一,有些作者一開始就會把整個出版計畫想得盡善盡美,還沒排版就想跟編輯討論發表會人選的也大有人在;但有些作者不清楚出版流程,得由編輯領著一關一關走。

編輯可以從互動中找到蛛絲馬跡,大致掌握作者的個性,但我們又不是國師綺陽、也不是石內卜可以來個讀心術,還是拜託各位作者行行好,有任何意見想法都不吝提供給編輯台上一次得交涉三四個作者的編輯。

最後用我最討厭的呼籲體跟劉先生說幾句話;「你想要你的編輯做到什麼程度,就直接告訴他,不要事後寫文章檢討他,還順便把出版社都給罵了。」

★來編笑編哭的提問箱問問題:http://bit.ly/2J30cxZ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我是B編。 這裡有出版業的大小事。 偶爾談一下書, 偶爾談一下出版業, 偶爾談一下韓劇, 偶爾談一下社會。 ▲合作請洽:[email protected] ▲LINE社群搜尋「B編的冊格仔」
View all posts